今年7月,上海航天與閔行區簽訂共建協議,將一片空置廠房改造成上海(航天)軍民融合創新創業中心。中心將依托航天科技創新和工程優勢,打造成航天“硅谷”,成為引領閔行區軍民融合發展的翅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上海航天主動融入上海市科創中心建設和軍民融合產業布局。
深耕“智造”
以實施中國制造2025為契機,上海航天深化“軍轉民、軍轉軍、民參軍”,積極培育智慧城市、智能裝備、智慧能源等具有核心技術優勢的新興產業,形成了智能交通安全解決方案、自適應管道檢測機器人、智能機器人裝備、高功率金屬雙極板燃料電池等多個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
上海航天下屬的149廠以國產化為土壤打造適應企業軍民融合發展的“生態系統”。引進外國產品和技術的同時,進行消化吸收,逐步把原來靠從國外引進的設備、產品,逐步轉化為在國內生產制造,讓它們貼上“中國智造”的銘牌。
2006年,149廠實現了攪拌摩擦焊技術在運載火箭貯箱上的成功應用。在應用技術的同時,該廠還自主研制攪拌摩擦焊設備,制造了國內首臺二維攪拌摩擦焊設備、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填充式攪拌摩擦點焊新技術、開發首條攪拌摩擦焊生產線等新記錄。從產品應用到產品開發再到銷售設備,設備不僅在國內的南車、北車集團、汽車制造領域占據重要市場,還遠銷歐洲瑞典、法國挪威,走出了一條從國產化、產業化、市場化到國際化的大道。
本文由黃山良業閥門有限公司轉載發布;黃山良業閥門主要生產各類智能型,標準型,防爆型,整體型,調節型,快關型,雙速型,調速型,220V型,直流型,非標型閥門電動裝置,閥門電動執行器,智能型閥門電動執行機構,閥門電裝,閥門電動頭,水輪機手電動調速器,閥門扭矩測試設備等;公司旗下品牌有良業和立美克,歡迎垂詢合作。
目前,149廠開發了自適應主動柔順裝置、智能末端執行器等核心部件及機器人專機,形成了磨削機器人、焊接機器人、專用搬運/分揀機器人、客戶定制化機器人裝備、磨削機器人關鍵部件、巡檢機器人等系列化產品,先后為汽車、船舶、航空、航天、醫療、五金等行業提供各型機器人成套裝備或生產線數十套,走出了一條具有航天特色的軍民融合之路。
巧借“外援”
產品研發是第一步,市場開拓成效則是決定軍民融合成敗的關鍵。以往軍工企業把可以軍轉民的技術抱得死死的,悶頭自己干,但沒有市場力量的參與,往往讓這些技術很難實現產業化。如今,上海航天開門干事業,巧借外部力量,搶占市場。
802所目前形成了“技術研發靠內,產業化靠外”的發展模式,在八院內部,利用兄弟單位相關產業化資源,減少前期的投資風險,避免重復投資。如與上海新力廠共建自動化設備生產基地,改造原有生產線,釋放產能的同時滿足該所汽車防撞雷達前期的產業化需求。
同時,該所不斷尋求院外企業的合作機會,進一步拓寬市場。在智能制造方面,聯合自動化領域相關企業,利用其業內人脈及市場嗅覺,研發印刷機自動上下料等單站設備,收獲首個批產設備千萬級訂單;智慧交通方面,聯合地鐵運營廠商,推進列車防撞預警系統在上海地鐵的列裝,成為國內唯一實現預警系統列裝的設備供應商;聯合交通管控系統集成商開展多目標道路監控雷達推廣,實現首個海外訂單;聯合國內整車廠,開拓汽車防撞雷達前裝市場,目標是明年隨整車廠新車同步上市,打破國外企業對前裝市場的壟斷,打造首個億元產值拳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