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赴長江三角洲密集采訪調研四家從事高端科技制造的上市公司,看到深度進入國際化產業鏈的中國企業,大力發展本土創新技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全球一體化產業鏈的發展趨勢中尋找新增長點,捕捉創新突破口,全方位推進產品創新、市場創新、品牌創新,形成自身發展的新動源,在國際同行中不斷刷新“跟跑者”、“同行者”、“領跑者”的定位。本文由黃山良業閥門有限公司轉載發布;黃山良業閥門主要生產各類智能型,標準型,防爆型,整體型,調節型,快關型,雙速型,調速型,220V型,直流型,非標型閥門電動裝置,閥門電動執行器,智能型閥門電動執行機構,閥門電裝,閥門電動頭,水輪機手電動調速器,閥門扭矩測試設備等;公司旗下品牌有良業和立美克,歡迎垂詢合作。
亨通光電
拓展通信芯片等產業
3月19日,亨通光電公告,與安徽傳矽微電子有限公司共同合作設立江蘇科大亨芯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從事5G/6G通信芯片、毫米波及光電芯片、射頻濾波器、高速光電器件、傳感器及半導體材料的設計、研發、制造及銷售。科大亨芯注冊資本10000萬元。其中,亨通光電以貨幣出資7000萬元,占注冊資本的70%。安徽傳矽以知識產權出資3000萬元,占注冊資本30%。
公告顯示,這項投資是亨通業務由有線傳輸向無線通信的延伸,是根據國家天地一體化通信工程及第五代移動通信帶來的新市場、新業態進行的戰略布局。科大亨芯將聚焦于射頻及微波前端芯片、毫米波通信及汽車雷達芯片、高速光電通信芯片、新型高級襯底研發等產品的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這個項目設立首席科學家制度,由林福江擔任科大亨芯首席科學家,充分發揮林福江帶領的技術團隊在芯片領域多年沉淀的技術優勢。同時,依托公司在化學氣相沉積領域多年積累的裝備制造能力、產品生產控制及制造經驗,實現優勢互補、強強聯合,最終實現公司在毫米波通信芯片、半導體材料領域的突破。
“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建設“陸海空天一體化信息網絡工程”的重大工程項目,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物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國家強調要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產業發展。第五代移動通信建設要求大容量、高速率的無線通信傳輸芯片,而現有通訊芯片無法解決無人駕駛汽車、天地通訊等大容量、高速率無線傳輸的要求,毫米波通信是解決這一傳輸瓶頸的技術突破方向。而在5G射頻技術領域,國內僅在基站用射頻前端、終端功放領域有部分產品,5G用手機射頻前端、汽車防撞雷達用芯片、衛星通信用毫米波芯片是我國第五代移動通信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公告稱,此項投資的目的是推進公司通信產品、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在亨通實現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公告介紹,安徽傳矽擁有從事射頻、微波技術研究和實踐經驗近40年的專業團隊,從基礎的器件模型構建、器件設計制造,到復雜的片上系統(SoC)芯片和應用系統集成領域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安徽傳矽核心技術帶頭人林福江是世界頂級微波器件與射頻集成電路專家,所帶領的團隊直接負責或領導完成的射頻芯片近20款,工作頻率從傳統警用通信系統的450MHz到逐步興起的高段毫米波通信60GHz,是全球最早的藍牙、Wi-Fi射頻芯片團隊之一。
亨通光電是國內光纖光纜龍頭,隨著光棒新技術獲突破,光棒產能快速釋放,同時成本持續下降,在行業持續高景氣背景下,量價齊升推動公司業績持續快速增長。中長期看,5G基站密集組網以及流量激增有望帶動光纖旺盛需求。同時,特導、海纜、大數據、新能源汽車等新業務進入收獲期,打開未來成長空間。亨通的海纜業務加速發展,有望進入全球第一梯隊。2月26日,亨通光電公告,中標中移動2018年普通光纜集采(第一批次)12.57%的份額;2月27日,公告中標上海臨港海上風電一期示范項目35kV光纖復合海底電纜、電力電纜和光纜供貨及技術服務,合計金額1.55億元。
光纖需求核心驅動因素在于流量。隨著網絡接入節點增多,同時節點帶寬需求不斷提升,流量持續爆發增長驅動網絡擴容升級,從而帶動光纖需求增長。有研報預計,今年國內光纖需求3.8億芯公里,同比增長28%。5G密集組網連接以及流量激增將持續帶來旺盛的光纖需求。而供給端光纖預制棒產能釋放不足(今年供求缺口有望進一步擴大到15%),供求緊張推動光纖價格穩中有漲。亨通光電搶得光棒擴產先機,預計今年產量增幅為30%,并且新工藝產能占比不斷提升,成本有望持續下降,公司盈利能力將持續提升。
亨通一直高度關注海底光電纜的研發及生產,從2009年開始,大力度投入海纜,通過不斷積累,在技術、產能、認證等方面已建立核心優勢。隨著市場開拓、份額提升,海纜業務未來有望持續高增長。
亨通逐步完成光棒擴產,布局全球業務,在光纖光纜領域已開始享受5G紅利。5G時代Massive MIMO將帶來天線通道數增加,即射頻通道增加,射頻器件隨之增加。根據Navian的預測,2019年用于移動通信終端的射頻前端芯片市場規模將達85億美元,市場空間巨大。亨通與成熟團隊合作共同開發5G/6G通信芯片、毫米波及光電芯片等,意在解決無人駕駛汽車、天地通訊等大容量、高速率無線傳輸問題,完善了公司的5G產業鏈布局,逐步打破傳統業務周期制約。
光通信行業景氣上升,公司技術及產業鏈優勢明顯,積極擴產應對行業需求。從需求看,全國光纜長度增量主要來自接入網;NB-IoT及5G有望接棒4G帶來無線基站接入光纜需求;光纖到戶滲透率快速提升,但新增用戶增速乏力;業務流量高速增長,寬帶提速成為拉動光纜需求新的動能;企業集團客戶寬帶接入及業務上云或將貢獻增量。從供給看,光棒是核心,國內廠商持續擴產,自給率逐漸提升至80%。但短期內供需缺口仍存在,價格或將繼續上行。亨通從最初光纜生產向上游延伸至光纖、光棒,向下游延伸至網絡設計、EPC服務,掌握核心技術,產業鏈布局完善,將顯著受益于市場。
三花智控 新能源汽車零件等新增長點顯現
三花智控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95.81億元,歸母凈利潤為12.3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14%和24.72%,均創歷史新高。公司各板塊業務全面開花:受益2017年空調近50%的增長,上游閥類零部件高速增長,制冷業務單元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1.8%。亞威科洗碗機業務受益于國內低滲透率大空間,業績持續改善,收入同比增長15.5%。微通道產品作為世界行業龍頭,受益于滲透率持續提升,收入同比增長16.4%。汽零業務板塊不斷獲得新項目,收入同比增長33.9%,遠超汽車整車行業增速。
三花堅持自主開發創新的技術路線,立足于收購兼并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雙軌發展戰略,采用國際先進的技術和裝備,緊貼客戶需求展開研發,并充分利用全球營銷網絡和優質客戶結構的優勢,引進全球行業內領先的專家人才。公司在控制元器件和系統方面的技術開發與全球制冷、空調行業的發展前沿保持同步。公司產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在國家級技術中心、博士后國家科研工作站等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為產品研發提供深層次技術支持。
三花的商用電磁閥等五大戰略產品銷售量實現高速增長,同時深入推進自動化改造、精益生產和全球化布局,加快了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業務的市場推進。低溫冷凍用熱力膨脹閥等戰略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均實現新的突破。汽車零部件業務產品技術不斷創新,成為全球汽車熱管理行業的革新者。微通道業務加強核心技術梳理和研發,加強與戰略客戶的技術對接能力,加強專利布局,持續鞏固核心競爭能力;不斷提升公司在美國、墨西哥和我國杭州三地工廠的產能及生產效率,推進自動化改造。微通道換熱器憑借新冷媒應用、減少充注量、提高能效等優勢,推動業務持續高速成長。
三花的業務項目梯次明確,新能源汽車零件等新增長點已經顯現,業績將保持穩定增長。新能源整車企業普遍采用國際化平臺戰略,公司有望憑借系統化開發和配套能力,從熱管理零部件向組件和子系統供應商轉型,實現產業鏈地位升級,帶動客單價和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
作為行業技術的引領者,三花的汽零業務未來具有明確的增長性。具體到公司經營所處的行業,空調市場在行業補庫存和夏季高溫因素助推下,保持產銷兩旺;冰箱市場全年出口同比增長14.7%,是行業主要支撐動力;熱泵采暖市場在北方“煤改電”政策推動下,2017年需求達到歷史高位;冷凍冷藏行業隨著電商發展等因素,以冷庫冷藏車為主的冷鏈設備迎來發展新機遇。國內乘用車市場2017年因購置稅優惠降低,面臨一定壓力。但隨著雙積分政策的發布,新能源車產業將迎來更大機遇,并向無人駕駛汽車方向發展。隨著消費升級和節能減排標準的提升,公司傳統的家用和商用制冷智能控制部件電子膨脹閥、變頻控制器、壓力傳感器等節能環保系列產品市場需求持續增長。汽車零部件業務注入公司后,將進一步整合,成為業績新增量。汽零熱管理業務訂單飽滿,未來幾年的增長確定性較強。公司進入戴姆勒、沃爾沃、特斯拉、蔚來汽車等知名整車廠的配套體系,供貨量將逐漸爬坡。
埃斯頓 大力投入技術創新
埃斯頓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0.77億元,同比增長58.6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9305萬元,同比增長35.67%。2018年一季度報告,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02億元,同比增長123.69%;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808萬元,同比增長35.09%。公司預計2018年1-6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215萬元-7221萬元,同比增長30%-80%。
埃斯頓主要經營工業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業務和智能裝備核心部件及運動控制系統。公司深耕行業工藝,通過高研發投入的內生增長模式,打通產業鏈上、中、下游,從數控裝置、伺服到系統集成再到機器人本體,技術逐步深入,集成化程度逐步提高。
埃斯頓目前在南京和意大利、英國等地設立了研發中心。公司員工1440人中,研發人員499名,占比34%。2017年公司研發費用總計1.06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9.82%。公司持續多年保持占銷售收入10%左右的研發投入。
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自動化改造需求快速增長。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8.9萬臺,同比增長26%;2017年銷量達到13.1萬臺,同比增長47%。我國目前工業機器人密度為68臺/萬人。根據《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規劃,到2020年要達到150臺/萬人。預計未來3-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仍將快速增長,本土龍頭公司將受益。從海外市場看,上規模的機器人企業大都以本體業務為核心,同時還有集成業務和核心零部件技術。埃斯頓作為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技術的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裝置等機器人核心部件的機器人企業之一,自主化率高達80%以上,機器人銷量連續翻倍增長。其中,高端應用的六軸機器人占公司總銷量的80%以上,產品市場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一系列對“小而美”公司的外延并購,強化完善了公司的產業鏈,奠定中長期成長基礎。公司入股意大利Euclid Labs SRL公司,掌握機器人外部感知系統技術;收購全球運動控制行業領軍企業英國TRIO公司,進軍歐美市場;入股美國BARRETT公司,布局康復機器人和微型伺服領域;為擴大產能,公司與德國博世力士樂合作共建智能工廠,一期項目已投產,機器人及成套設備產能達到9000臺/套,打開下游汽車、電子系統部件、半導體等應用市場。
在南京江寧的公司園區展廳,中國證券報記者看到,在持續技術積累的基礎上,埃斯頓目前擁有全系列工業機器人產品,包括六軸通用機器人、四軸碼垛機器人、SCARA機器人、DELTA機器人、沖壓直線機器人以及智能制造系統。其中,標準工業機器人規格從3KG到450KG,主要應用領域包括焊接、機床上下料、搬運與碼垛、折彎、裝配、分揀、涂膠等領域。高端應用的六軸機器人占公司總銷量的80%以上,廣泛應用于汽車及零部件、家電、新能源、3C、食品與飲料、建材、化工等行業的焊接、搬運與碼垛、機床上下料、分揀、折彎、打磨、裝配等應用領域。目前,埃斯頓的折彎、光伏組件裝配、碼垛、打磨拋光機器人產品處于行業一流水平。其中,六軸折彎機器人和光伏組件裝配機器人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新研發的負載130KG的新型號高速折彎專用機器人,具有計算機自動編程、智能化自動對準、自動跟隨等功能。至此,公司已形成系列化具有發明專利的埃斯頓折彎專用機器人產品,能夠滿足大部分鈑金折彎應用需求,市場份額國內領先。負載為20KG的高速、高精度光伏組件裝配作業機器人,末端手腕可承載大慣量負載,具有高精度智能視覺識別功能,從而實現太陽能光伏電池片自動定位,高效率、高質量排列和組裝。應用于消費類電子產品的打磨拋光機器人,運動軌跡快速生成,質量自動檢測,高效、高質量替代人工完成工作。
埃斯頓基于應用產生的一項技術創新,稱之為“一站式服務”(或“保姆式服務”):綜合提供運動控制、交流伺服系統、機器人、視覺。公司充分發揮自主擁有控制、運動、機器人、視覺技術和產品的優勢,成功研發智能機械單元運動控制解決方案,將運動控制、交流伺服系統、機器人技術及視覺系統完美集合,滿足不同行業用戶自動化產線柔性化、自動化設備模塊化及小型化需求。所有自主部件協同工作,自動化產線實施和升級改造更快更簡單,消除了來自不同廠家部件組裝后的互相推卸責任的麻煩,全產業鏈為客戶打造智能機械單元提供了一站式服務。其中,MotionPerfect專家級控制技術,控制生產線的集成軟件環境,輔助軟件離線仿真;Euclid視覺引導,無需解析數據,大幅縮短項目啟動和開發時間,提高生產線效率。同時,降低成本、節省空間。單臺TRIO控制器集成控制多臺SCARA/DELTA機器人、運動控制伺服軸、視覺、邏輯控制,完美取代PLC、機器人控制器,省去機器人電柜,產線設備電柜整體式或分布式的布線方式均可供客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