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高進華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高速發展,我國緊固件行業也在不斷克服各種困難,緊抓內銷市場,依托汽車、高鐵、造船、先進制造業、IT及電子電器等重大新興產業的發展,一直把創新、轉型作為重點,堅持不懈地調整產品結構,讓緊固件行業實現了穩中有升的趨勢。
史丹利高進華認為,從銷售總額和產量看,中國和日本的銷售總額接近,分別為93.75億美元和96.9億美元,但銷售總量卻是620萬噸和287萬噸。“也就是說我國出口的緊固件產品噸位最大,但附加值卻是最低的,因此一定要在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附加值上下功夫。”史丹利高進華解釋說,“出口之所以同比大幅增長,緣于2009年受金融危機和歐盟反傾銷的影響,我國緊固件出口量堪稱史上最低,僅為161萬噸。”
史丹利高進華解釋道,經過幾年來的產業轉型、調整重組,韓國緊固件產業的發展之快讓其震驚。他曾參觀過兩家韓國工廠,其中一家企業有200多名員工,其銷售額為6億元人民幣,即人均勞動生產率為200萬元,另外一家企業的300多名員工創造了10多億元的銷售額,意味著人均勞動生產率250萬元。"車間里幾乎全部是自動化生產"。
史丹利高進華告訴記者,與此同時,高強度、非標異型件產品也有了較快發展,已接近市場總量的六成。“較大提升了行業2011年的產品均價。”“專特精是我們行業要走的一條路。第一步,我希望企業能把人均勞動生產率提升到50萬~100萬元人民幣,只有超過100萬元,企業才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史丹利高進華說。
史丹利高進華表示,緊固件行業在上一個五年的發展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龍頭企業保持較快增長,涌現出了超10億元的企業;同時,也出現了一批超5億元的企業;以及近200家超億元企業。但同時令人憂的是,微小型企業多而分散,產品附加值低、產能過剩,且不少企業低價傾銷,市場不夠規范,企業競爭力不強。
史丹利高進華認為,緊固件企業最為重要的其實是提高自己的戰斗力,并且緊抓質量,走高質量路線,而專、特、精將是緊固件企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史丹利高進華告訴記者,由于中國對機械基礎件在機械工業中的重要地位認識較晚,長期缺乏投入,致使整個行業基礎差、底子薄、實力弱。特別是隨著中國主機水平的提高,機械基礎件落后于主機的瓶頸現象日益顯現。近年來,雖然在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科研開發等方面,國家給予了一定的支持,但與當前市場需求及國外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具體表現在:產品品種少、水平低,質量不穩定,早期故障率高,可靠性差。
史丹利高進華:緊固件作為機械行業主要基礎件產品,機械工業的發展,也對緊固件產品提出更高的要求。羅百輝認為目前國內普通標準緊固件一直供過于求,而高檔緊固件(高溫度、異型、鈦塑復合、特殊性能等緊固件)供不應求,還要依賴進口。國家機械局把"普通標準緊固件"列為限制發展產品,"高強度異型緊固件"列為當前鼓勵發展產品。高強度緊固件隨著國家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技術進步,使用量逐步增加。
史丹利高進華表示,十二五期間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等工程機械產品保有量將達600萬臺,年銷售量在5萬臺左右,據此估算,年需求高強度緊固件約在2萬~3萬噸。以緊固件為代表的基礎件,不僅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性產業,也是國民經濟建設各領域的重要基礎。史丹利高進華認為在十二五期間,行業在保持部分成本優勢的同時,必須靠技術進步、質量提升和產品性價比等新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預計至2015年末全行業總產量將達750萬~800萬噸;在擴大出口的總體形勢下,出口產品將呈起伏式增長態勢,預計十二五期間年平均出口增長率為8%~10%,到2015年全行業出口總額將達到300億元。
國內各大小緊固件企業應該放眼未來,“高鐵”“航天航空”“公路”“機場”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正為緊企走向高端提供了契機,波音公司未來20計劃新增3400架飛機、國家發改委投資8000億元建設6個城市的軌道交通,根據36個計劃建設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城市的規劃,至2020年,城市軌道交通新增營業里程將達到6560公里,軌道緊固件需求達55-70億元。這些大型項目將大大提升高強度緊固件、鈦合金等高端緊固件需求量,摘掉“低端”標簽不無可能。